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夢幻搖籃的推手-紫螺

漂浮的紫螺與水母


       第一次看到紫螺,是念文化大學的海洋系大一那一年,海洋生態學的野外觀察,一部遊覽車載著一車嘻嘻鬧鬧的學生,從陽明山一路殺到馬崗,澳底的東北季風和陽明山的風有拼,曾老師帶我們在海邊和九孔池邊觀察,那時的我,正開始學習認是海洋生物。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七股游俠- 迷樣的海兔


潟湖內的蚵架,提供了特殊的棲地
       
       以砂泥底潟湖為主要棲地的台江內海,有別於硬底質的岩礁棲地,這類不穩定的底質上所棲息的生物,如螃蟹或魚都是以潛沙或游泳的生活方式為主,然而這個軟底質海域裡在人類的干擾下,也開始出現一些人工的硬底質的棲地如岸邊的消波塊,還有潟湖裡和河口的牡蠣架。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七股的衝浪小高手-追逐高潮位生活的半紋斧蛤


       
七股沙洲上,堆積著曾文溪送
出來的沙,形成一片長而平整
的沙灘(汪秀敏攝)
       七股沙洲上,堆積著曾文溪送出來的沙,形成一片長而平整的沙灘,矽質的沙灘,乾的地方沙是白灰色的,在正午的陽光照耀下顯得非常的刺眼。由海風推進來的浪頭,白花花的噴濺在沙灘上,把靠海邊的沙灘上濺濕成深灰色。頭上烈陽催促著我趕快踩到海水裡接受清涼的洗禮。

       帶著兒子走到在浪花飛濺的碎浪區上,享受著免費的天然的海浪SPA,還有海水捲帶細沙擦過腳掌的磨砂美容,這時發現水流裡偶而有一兩顆白色的小石頭流過撞到我的腳,然後落到沙上,仔細一看,這些小石頭會動,是活的,而且用很快的速度鑽到沙子裡,很快就不見蹤跡,順勢往下挖,落入手中是一顆半紋斧蛤,原來是它。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裝簡單其實不簡單-海綿盤海蛞蝓的求生之道



海綿盤海蛞蝓 Atagema spongiosa
 (Kelaart, 1858) (攝影-汪秀敏)
       珊瑚礁裙礁間的沙底,礁石和沙交錯的環境,提供了許多生物的棲地,堅硬的珊瑚礁有許多的附著生物,包括藻類和海綿,還有輻射對稱的海葵,在波光閃閃的光影投影,讓礁石上的生物顯得的炫麗多彩。光要辨識礁石上的生物,幾乎是要找好幾個專家諮詢,一塊礁石上最簡單的海綿道穿梭礁石間的魚,都可以列出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它是什麼? 它吃什麼?還有誰吃它?這些都是吸引海洋生物學家醉心投入的動機。 這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發展出一套欺敵避敵的方法。這一個現象在腹足類的裸鰓類可以看到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