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砂泥底潟湖為主要棲地的台江內海,有別於硬底質的岩礁棲地,這類不穩定的底質上所棲息的生物,如螃蟹或魚都是以潛沙或游泳的生活方式為主,然而這個軟底質海域裡在人類的干擾下,也開始出現一些人工的硬底質的棲地如岸邊的消波塊,還有潟湖裡和河口的牡蠣架。
這些硬底質的基質提供附著生物,如藤壺、牡蠣和水螅的附著,而硬底質上也可著生藻類,因此吸引了許多草食性動物如海兔,海兔的食量極大,成長速度也快,在岩礁區他們就像陸地的兔子一般啃過一塊一塊的礁盤,吃完這一區再吃這一區。然而這種吃不完逛不透的海藻市集對於住在沙泥底質的海兔完全是奢求,特別是住在牡蠣架的海兔,然後在潟湖裡如同孤島的蚵棚,海兔吃完了一區是如何到另外一區呢?
在台江的潮間帶調查時,學生發現這幾隻海兔時, 它並不在底質上爬行,反而是在水面游動滑行,它們張開寬大的側足韻律的擺動,同時扭動身體推著身體往離岸的方向前進,我們正忙著拍照和紀錄時,在一邊靠岸的蚵農阿伯正在整理剛剛收回來的蚵棚,一邊爽朗的說,"你們要這個嗎?",蚵架上很多咧,沒多久他又丟幾隻海兔到岸邊的水桶。
在水桶裡的海兔開始繞著桶子內努力的划,我們試著把海兔放回岸邊,海兔先在水邊爬行一陣子後,接下來開始拍兩側的側足,上下扭動頭部,忽溜忽溜的就漂離開底質,游起泳來了。這種游泳能力或許就是讓他能夠在這種草食性動物面臨食物分佈不連續時的一種適應。
![]() |
桶子內的海兔用力划 |
回到研究室,查了文獻發現海兔游泳這一個事件更耐人尋為了。全世界的海兔屬約有30種,只有6種海兔被紀錄過會游泳,而其中以巴西海兔 A. brasiliana的游泳的行為在神經生理上有詳細深入的研究,但在行為生態上卻極少有學者做深入探討,直到科學家研究發現驅使巴西海兔游泳的動機是發尋找食物。此外,後續也分析游泳時拍打側足的頻率、游泳速率及爬行速率和側足面積與體型,發現,相對於爬行而言,游泳是一項很有效率的運動方式,甚至比一些魚類的游泳方式還要省能。但海兔屬中30多種的海兔為何只有部分海兔會游泳,是不是相對於底棲生活游泳反而會為牠們帶來危險。
同時我們也發現,這幾隻海兔除了體型相當大外,體色和花紋不甚尋常,回到實驗室後我們開始進行鑑定的工作,雖然它的型態的變異和黑田海兔很像,但是因為型態上還又有些差異,配合了分子的鑑定,分析結果發現這台江牡蠣架上的這一群海兔在親緣上最接近美洲大西洋的黑水晶海兔 Aplysia morio Verrill, 1901,而不是黑田海兔,到現在他的身世還是個謎,或許黑田海兔和黑水晶海兔是一群環熱帶的複合種,我想這還要燒一些錢和青春才弄得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