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七股的衝浪小高手-追逐高潮位生活的半紋斧蛤


       
七股沙洲上,堆積著曾文溪送
出來的沙,形成一片長而平整
的沙灘(汪秀敏攝)
       七股沙洲上,堆積著曾文溪送出來的沙,形成一片長而平整的沙灘,矽質的沙灘,乾的地方沙是白灰色的,在正午的陽光照耀下顯得非常的刺眼。由海風推進來的浪頭,白花花的噴濺在沙灘上,把靠海邊的沙灘上濺濕成深灰色。頭上烈陽催促著我趕快踩到海水裡接受清涼的洗禮。

       帶著兒子走到在浪花飛濺的碎浪區上,享受著免費的天然的海浪SPA,還有海水捲帶細沙擦過腳掌的磨砂美容,這時發現水流裡偶而有一兩顆白色的小石頭流過撞到我的腳,然後落到沙上,仔細一看,這些小石頭會動,是活的,而且用很快的速度鑽到沙子裡,很快就不見蹤跡,順勢往下挖,落入手中是一顆半紋斧蛤,原來是它。



        帶著兒子走到在浪花飛濺的碎浪區上,享受著免費的天然的海浪SPA,還有海水捲帶細沙擦過腳掌的磨砂美容,這時發現水流裡偶而有一兩顆白色的小石頭流過撞到我的腳,然後落到沙上,仔細一看,這些小石頭會動,是活的,而且用很快的速度鑽到沙子裡,很快就不見蹤跡,順勢往下挖,落入手中是一顆半紋斧蛤,原來是它。


濾食性的半紋斧蛤濾食底部懸浮的有機顆粒碎屑和浮游植物(汪秀敏攝)

       半紋斧蛤 Chion semigranosus (Dunker, 1877) 也有人叫馬齒貝,因為殼型像是一棵潔白的牙齒,雖然的個體是黃色甚至是淺粉紅的,但是有他們的棲地很特別,它們選擇了在能海邊海浪釋放的碎浪區,他們是典型的濾食生物,因為這個區域無時無刻海浪的擾動,隨時捲起沉積在底部得的有機顆粒碎屑,加上水裡的浮游植物,在此處棲息有利於攝食。但是,碎浪區的水線每天每刻都會因為潮汐而跟著改變,所以他們怎樣維持在這個波浪最前線呢?



水退後找到支持點以斧足鑽入沙中固定 (黃彥銘攝)

半紋斧蛤Chion semigranosus (Dunker, 1877) (黃彥銘攝)


       為了維持在碎浪區,斧蛤會隨著潮汐漲退改變棲息的地點,在潮汐週期的漲潮階段,他們是潛伏在沙下,當浪頭上來的時後,他們在沙底會感受波浪拍擊的震動,在浪頭前0.5-1.5秒時跳出沙地,在恰當的時間點順勢被浪往前衝且帶上灘頭,海浪力道減退後,他們會迅速的找到支持點並且將斧足插入沙中固定,以防被回溯下來的水流拉回低處,並且在3-6秒內)速的鑽入沙中,反覆這個衝浪、漂流、鑽沙的動作,讓他順著漲潮移動到當天最高潮位。 

在沙地表面留下一個小洞,等待下一個浪頭 (黃彥銘攝)

       在退潮時,斧蛤為了要維持在碎浪區,所以必須要隨著下降的潮水往低處移動,所以當波浪打上來後海水回溯時,斧蛤會從原先潛伏的沙跳出到沙表,然後順勢被海水往下帶,當水流速度變緩時快速找到支持點並且將斧足插入沙中,以防被浪頭再衝回去,同時快速的鑽入沙中(3-6秒內),反覆這個動作,讓他們往下移動位置。

鑽入沙只需花3-6秒(汪秀敏攝)

反覆這個衝浪、漂流、鑽沙的動作


       半紋斧蛤斧頭狀的外殼和箭頭般的斧足,有利於他的快速鑽沙和沙上的遷徙,棲息在波浪碎浪拍擊的波下,漲潮時隨著海面上升而往海灘高處移動,退潮時則回到低的潮位棲息海平區,在小潮時可以移動3-6米,在大潮時可以移動到30米的距離。他們過著這樣的生活近百萬年了,但是這幾十年,海岸工程,沙灘流失,築堤填海,許多適合的沙灘棲地已經消失,加上沿海水域汙染,要看到這一群衝浪高手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


如果這樣的沙灘和沙洲都消失加上沿岸海水域汙染要看到這一群衝浪高手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科名:Donacidae
學名:Chion semigranosus (Dunker, 1877)
中文科名:斧蛤科 
中文名:半紋斧蛤

黃色的半紋斧蛤個體(汪秀敏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