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裝簡單其實不簡單-海綿盤海蛞蝓的求生之道



海綿盤海蛞蝓 Atagema spongiosa
 (Kelaart, 1858) (攝影-汪秀敏)
       珊瑚礁裙礁間的沙底,礁石和沙交錯的環境,提供了許多生物的棲地,堅硬的珊瑚礁有許多的附著生物,包括藻類和海綿,還有輻射對稱的海葵,在波光閃閃的光影投影,讓礁石上的生物顯得的炫麗多彩。光要辨識礁石上的生物,幾乎是要找好幾個專家諮詢,一塊礁石上最簡單的海綿道穿梭礁石間的魚,都可以列出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它是什麼? 它吃什麼?還有誰吃它?這些都是吸引海洋生物學家醉心投入的動機。 這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發展出一套欺敵避敵的方法。這一個現象在腹足類的裸鰓類可以看到許多。






       我們發現了一隻台灣海域新記錄的海綿盤海蛞蝓 Atagema spongiosa (Kelaart, 1858),乍看之下這一隻特別的海蛞蝓,像是一塊尋常不過的海綿,身上有許多孔,在裸鰓類裡這一隻算是體型大的,體表有很深有凹痕或斑點,外套膜橄欖綠,背面有許多深深的凹陷,這些凹陷的底部顏色深,就像是海綿的出水孔,藍綠色的環狀邊緣,皮膚表面有黏液,表皮上偶有分泌出來的黏液粘著細沙,外觀就像是一塊附著不動的海綿。利用這樣的擬態方式,讓敵人分不清楚能吃不能吃,躲過敵人的攝食或攻擊。

背面有許多底部顏色深的凹陷,凹陷有藍綠色的環狀邊緣,就像是海綿的出水口

       它的主要的鑑識特徵是外套膜下側內緣是暗紫色,而外緣偏淺橄欖紫,這個特徵可以分辨出它和結節樹紋海牛Dendrodoris tuberculosa,只要看一下外套膜內側就可以區分。


外套膜下側內緣是暗紫色,而外緣偏橄欖紫(攝影-汪秀敏)
       從他的學名來看,可以看出海綿的關係,spongiosa 是"海綿"的意思,所以說這種海蛞蝓外觀恰似海綿,或者會擬態成海綿。為什麼這個物種要擬態成海綿呢?其實,海綿雖然是很簡單的動物,但是海綿為了抵禦被天敵如魚、海龜等動物捕食,海綿演化出很多特有的保護措施,有的海綿會產生非常難聞的氣味,使其他生物避之卻步;有的會將骨針裸露在外面,使捕食者不敢輕舉妄動;有的會產生毒素,讓誤食者受盡苦頭。

       所以,海綿海蛞蝓的在演化的路上,選擇以模仿海綿的型態作為欺敵的手段-這種成功擬態,讓他得以託海綿的福,安全的在珊瑚礁區生活。

海綿盤海蛞蝓擬態成海綿(攝影-汪秀敏)
為了抵禦天敵捕食海綿演化出保護措施會產生氣味,骨針裸露產生毒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