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都很佩服挑魚的阿姨們,他們除了挑魚的速度快和耐力有夠,一籃漁獲挑過一籃屈膝蹲在如小山般的魚貨堆,挑出品項好還可以換錢的魚貨,也要挑出不能當飼料的塑膠垃圾或石塊及木頭,眼前一堆還沒結束,後面又從船上搬下一堆進來。
我們撿標本的學生就像蟑螂般在魚貨間穿梭逢機尋找標本,當撿到體積稍大的標本,我都會跟挑魚的阿姨們詢問可不可以送我門當標本。常去之後培養出好的默契,挑標本的人要盡量減少對魚貨作業人的干擾,挑魚貨的人會順手把不要的貝殼順手丟給我們,讓我們不會亂翻漁獲。當時有一位挑魚的阿姨讓我印象深刻,最初看到她時,她總是用背巾揹著一個娃娃,絕大部分的時間娃娃是安心地睡在媽媽的背上,偶而醒來張開大眼趴在媽媽的背上看著熱鬧的漁港,包巾把她包護在安全媽媽的溫暖的懷裡,寶寶聽著媽媽的心跳,聽著媽媽說話卻也少哭鬧。我當時真的敬佩這位辛苦的媽媽。
有一次去挑標本時,這位媽媽忽然喊了我一聲,我以為我又擋住搬貨通道,正起身連忙道歉時,她卻揮揮手叫我過去,因為她背著小孩不好意思讓她移動,所以我快跑過去,只見她手上拿著一個極為精緻的”殼”,扁螺旋的殼卻不似鸚鵡螺厚重,薄如糖霜般白色微微透明極為輕巧,她小心翼翼地遞給我。我眼睛為之一亮,這是一個船蛸,也是當時我的尋獲的第一顆有採集紀錄的船蛸殼。
![]() |
扁船蛸 Argonauta argo Linnaeus, 1758 |
這個殼是一種有殼的章魚-船蛸所製造的,雌性船蛸製造了這個殼作為她的產房、育嬰房,她用這個殼保護著卵讓小船蛸能夠順利孵化。船蛸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鞘亞綱、八腕目的船蛸科的船蛸屬 (Argonauta ) ,船蛸的殼雖然薄而脆卻具有防禦及保護受精卵的雙重功能。這個殼是由雌性個體的背部第一對特化的腕所特化而成,這對腕的邊緣擴大為薄膜狀,腕上還有造殼腺可以分泌的鈣質及幾丁質來建構殼體,當殼破損時還有修復的功能。殼分泌完成後再由腕上極具伸縮性的腕膜包覆著殼,把身體外套膜部位藏在殼內,平時會把所有腕足的吸盤面朝外。
船蛸是雌雄異型極為明顯的頭足類,雌船蛸的體型遠大於雄船蛸,雄船蛸的外套膜長長到0.2公分左右,牠生殖肢外包覆的囊狀構造即已長出,雌船蛸在外套膜長約0.4公分左右,也開始製造出體殼。船蛸隨著時間持續成長會持續生殖,和其他頭足類不一樣,並不會在產下一批卵之後就死亡 。船蛸的交配時右邊的第三隻腕會特化成「蠕蟲狀」的生殖肢,我們稱作「莖化腕」,莖化腕平時被包裹在右邊第三腕基部的一個囊狀構造中,交配時生殖肢先從囊中釋出,進入雌船蛸體內後自割且留在雌船蛸的身上並釋放精子,而自割後的生殖肢離體後不會馬上死亡,可以存活一段時間。雌船蛸產卵時就將受精卵包埋在卵鞘內再將卵鞘附在殼內,卵呈細長的米粒狀,長徑約0.1公分左右,孵化的幼生外套膜長也在0.1公分左右。根據紀錄直徑8.8公分左右的體殼的船蛸,殼內可攜帶48,000個卵粒,同一個體體內發現的卵鞘可能來不同批產下的卵,所以會有不同的成熟期。
船蛸和其他頭足類一樣,主要依靠漏斗口的噴水推進運動,轉換漏斗口的方向可靈活地讓牠們可以輕易地改變運動路徑。 雌船蛸就背著殼,帶著受精卵隨海流漂游,隨時保護著胚胎安全的直到小船蛸孵化,在浩瀚的大海,帶著希望一路航行。
![]() |
船蛸靠著漏斗口噴水推進運動 |
船蛸科的記錄在台灣附近海域有發現過兩種,其中「扁船蛸」Argonauta argo Linnaeus, 1758的體型較大,體殼大而扁,殼長可達16公分以上,顏色乳白且稍呈半透明狀,僅在殼緣的疣突上呈黑褐色,殼表上的放射肋與疣突細而密,數量可達50條,扁船蛸是現生的船蛸中最大型的,最大的體殼直徑可達45公分,其身體的外套膜長則可達12公分左右。另外一種體型較小的「闊船蛸」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1786),又稱為「錦葵船蛸」,體殼較小但相對較寬,顏色為灰褐色,殼緣的疣突呈黑褐色,殼表上的放射肋與疣突粗而稀疏,數量約20條,最大殼長約10公分。
每個媽媽都一條背巾,這條背巾把孩子和媽媽緊密地相連,船蛸媽媽用她親手做的背巾。
影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619543911/videos/10156713499368912/ |
船蛸有著精緻的外殼,把發育中的小章魚隨身呵護,她帶著今生的希望勇敢的在大海中漂流,讓可貴的生命的代代傳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