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郁文 蘇俊育 黃彥銘 顏易君 族繁不及備載的海產店子弟兵
這十年來我每年都會在海博館 陳勇輝博士的邀請下去墾丁帶潮間課程,走在萬里桐的潮間帶,在學員放風時,我總會趴下來凝望著香蕉藻,學員會好奇的問我,老師你在看甚麼? 我會告訴學員,這是香蕉藻,這種藻類上會有一種海蛞蝓住在裡面,我叫它香蕉毛毛蟲,學員會問我那大概多大,我說很小,小到我看不見。那你怎麼知道,我會告訴大家曾錯過它一次,這一錯過,就是十年。
![]() |
圖一: 香蕉藻 (蘇俊育攝) |
十年前,曾經有一個跟著種子教師來上課的小女孩,拿著一串香蕉藻說,老師叔叔:藻類裡面有小動物在爬。在陽光下,看得出那隻一隻身上有許多皮鰓的綠色小動物,5 mm長就附著在藻體的內側,住在藻類裡面的海蛞蝓? 它在幹嗎,當時的我不知道。當時我的知識,只能說那是一隻海蛞蝓,但是怎麼想也無法解釋海蛞蝓為什麼會住到香蕉藻內,是巧合? 是常態?是共生或是過客。這些疑惑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記憶裡。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沒忘了這件事。因為我把那一截香蕉藻放回萬里桐的海邊沒有帶走,等到回到實驗室後,一直懊惱,那是一隻沒有發現過的物種,每次到海邊,我總想再見到它。
上一周,其實就是恆春開始準備普渡搶孤得時節,熱到不行的中元節氣,學生們在進行實驗是最後一次的墾丁螺貝類監測的採樣,這次採完整個計劃就在經費的限制下關閉了。這是台灣很多長期監測計畫必然的下場,對我來講就是把心態從感謝調整成懷念。我相信,我實驗室的學生,包括專題生以及候鳥計畫來的小朋友,都一定參與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墾丁五日遊。
就在採樣調查的最後一天,接到了學生們從墾丁打回來的電話,那一頭是Su弟弟的聲音。老師你說過的"傳說中香蕉毛毛蟲"我們找到了。兩隻,就你說的一樣,他們一定住香蕉藻上。撿到香蕉藻的是宗志,一開始他以為那是什甚麼東西的卵囊裡面有一隻小蟲,好奇的把玩並隨口問同行的Su弟弟,在這幾年一直在墾丁海邊打滾的Su弟弟跟他說這是香蕉藻,但是仔細看後馬上發現到香蕉藻裡有玄機。Su是我和東華大學張至維老師共同指導的學生,他從大一就在我的實驗室一路跟到現在,他對生物的興趣和執著,起源於"生物之美"對他的吸引力。他喜歡攝影和繪畫,他會把海洋生物用影像記錄下來,Su弟弟確認物種視新紀錄的海天牛後,他把標本交給同行的學生,送回高醫來。
回到實驗室裡小銘接手開始攝影了,這兩位果然是囊舌目二兄弟,Su弟弟的第篇研究是柴山橙緣白斑海天牛的新紀錄灣E. rufescens (Pease, 1871)描述,小銘則是在柴山找到斑帶圓捲螺Volvatella vigourouxi 同時也發表了 有關它新紀錄和地理分布,兩位對海天牛都有割捨不斷的感情。因此,擅長搜尋拍攝微小生物體的小銘開始對這對嬌客拍攝及影像紀錄。這時其他的海產店的成員幫忙找尋文獻,我的電子信箱開始陸續收到他們寄來的檔案,因為我們想要多了解有關這一隻香蕉毛毛蟲的一切。
快到午夜得時候,信箱裡傳來了小銘寄來的照片,比對2007年 Zootaxa的原始命名文獻。沒錯,這一隻就是 Grzymbowski, Stemmer &Wagele 在蜥蜴島發現的Ercolania kencolesi,用這個名字的原因其實為了感念長期贊助蜥蜴島科學研究站Lizard Island Research Station (LIRS) 的 Ken Coles 先生,所以種名就用他的名字定為 kencolesi 。所以它不是叫做香蕉毛毛蟲,目前尚無中文名稱所以就暫時稱他肯果柱狀海天牛,因為分類上它歸於柱狀科 Family: Limapontiidae 。原本只記錄在大堡礁,北昆士蘭到關島,這次在墾丁發現,大大擴展了它的分佈北界。
這一隻肯果柱狀海天牛的生態行為,十分特殊,它有囊舌目的特徵就是會利用綠藻的葉綠體並維持葉綠體的光合作用效力,利用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所以,他會用木鞋狀的齒舌(sabot-shaped teeth),把香蕉藻鑿出一個洞,然後鑽進去香蕉藻內,吸食細胞液,也會刮食收集在藻壁的葉綠體。這些葉綠體,並不會被消化,而是儲放在它的體內,成為他的電池,他就靠著這些能量生活。
在香蕉藻大餐安頓好這兩位嬌客後,正好是中元節,大多數的成員都回家過節時,易君當然又成了留守的當然班底,當天是普渡好兄弟的日子所以海產店卻也熱鬧非凡,留君先忙著紀錄高體旁群起產卵受精的盛況。接下香蕉藻毛毛蟲來也傳出喜訊,不出所料當海天牛成體把香蕉藻的壁的葉綠體刮光之後不久就開始產卵,他把卵團逆時鐘盤旋的方式安置在藻壁上,讓受精卵在香蕉藻內孵化,接下來依照原口動物的螺旋卵裂骰發育,進入二細胞期、四細胞期(易君還在拍).....到披面幼蟲後期,隨著藻體的崩解,浮游的小幼生就被釋放出來,這種生物就是高度利用香蕉藻做為他們是世代代的生存的棲地。
十年前,我第一次見過他們,我錯過了瞭解它們的機會,五年前一群澳洲人在大堡礁的保護區發現了他,第一次人類給他一個名字Ercolania kencolesi,十年的長期監測我們雖然發現到許多有趣的物種,但是一直沒有看過它,直到計畫結束前才有幸一睹風采。這個種在澳洲的紀錄中的出現時間很短,只有七月一個月,我們推測墾丁也應該只有農曆7月才看的見它。
這一隻不起眼但是卻特別的小海天牛,一定要住在香蕉藻上、而香蕉藻要在健康的潮間帶才有,十年前他沒有名字,十年後在後灣看到他,但是,我不知道下一個十年後的後灣還看得到它嗎?
(感謝海產店所有成員不眠不休的接力紀錄,至少現在我們還看得到它)
------------------------------------
肯果柱狀海天牛 小檔案
學名:Ercolania kencolesi
命名者:Grzymbowski, Stemmer & Wagele, 2007
命名者:Grzymbowski, Stemmer & Wagele, 2007
囊舌目: Order: SACOGLOSSA
柱狀亞科: Superfamily: LIMAPONTIOIDEA
柱狀科: Family: Limapontiidae
分布 大堡礁,北昆士蘭到關島,台灣(本資料)
攝影 墾丁採集. 採集後6小時拍照 移出藻及香蕉藻內拍照 (黃彥銘攝)
細小縱長的體型,有成對大型嗅角(rhinophores),皮鰓(cerata)不規則的排列在身體兩側,背面則無皮鰓分布。身體微透明,飽食的個體呈現綠色色調,當飢餓時個體會呈現黃褐色。消化道分支的末端遍佈表皮呈現微小的斑點。在皮鰓和嗅角上有由腺體或小顆粒形成的白色的斑塊。嗅角的頂端白色,嗅角上有間隔的橫帶。 每個皮鰓下也有白色橫帶。
這個種類和香蕉藻Boergesenia forbesii (Siphonocladales)共棲,香蕉藻這一類的藻體內部沒有隔壁分隔,其營養細胞可不斷增大,但不分裂,故成為囊狀。 肯果海天牛會在香蕉藻細胞內外棲息活動,並且木鞋狀的齒舌(sabot-shaped teeth),在細胞壁上穿孔再爬進去並且吸食細胞內含物如細胞壁內的葉綠體,同時也把同心螺旋形的卵團產在細胞壁內側。
此外同屬的Ercolania endophytophaga 也有相似棲息於綠藻的行為,Ercolania endophytophaga 棲息及攝食在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 的羽枝網葉藻Struvea plumosa 和氣泡藻 Valonia。
-----Other information and image from Zootaxa 1577:3-16
-----其他文獻資料(以下圖片出自Zootaxa 1577: 3-16)
木鞋狀的齒舌(sabot-shaped teeth),Zootaxa 1577: 3–16
螺旋形的卵團Zootaxa 1577: 3–16
Grzymbowski, Y. , K. Stemmer & H. Wagele (Germany) (2007) On a new Ercolania Trinchese, 1872 (Opisthobranchia, Sacoglossa, Limapontiidae) living within Boergesenia Feldmann, 1950 (Cladophorales), with notes on anatomy, histology and biology. Zootaxa 1557: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