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頂織紋螺 |
織紋螺是常見的前鰓類動物,屬於廣溫廣鹽性的物種,一般生活在沿岸潮間帶至淺海的沙、泥質海底或者珊瑚礁區潮池和礁石間,少數種類棲息於較深的海底。平時潛藏在沙底,露出一截呼吸管一方面吸取新鮮的海水,再利用敏銳的化學感嗅器的從水中偵測出環境的變動包括了溫度、水質、同類、異性及捕食者,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偵測食物的方位,織紋螺以魚類或其他動物的屍體為食,甚至會捕食多毛類、陽隧足、有些種類的會捕食後鰓動物的卵。
在東沙的島礁內潟湖的沙底,住著一群活動迅速的沙底忍者-織紋螺,其中以黑尖織紋螺為主要代表。潛遁在沙中的黑尖織紋螺,由水中的氣味偵查到附近有食物出現,就會由沙底爬出,快速的靠近目標,然後伸出長條狀的吻,用吻前端的齒舌刮下食物。所以在一個有完整健康的生態環境,織紋螺族群是不會讓任何動物的屍體停留在底質太久的,因為,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動員清除大隊,把這些”珍饈”搬得一乾二淨,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碎屑者的角色,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雖然織紋螺以腐肉為食,但是他的肉質鮮嫩,長久以來沿海居民一直以來都有食用它們的習慣.但有些織紋螺體內有毒,偶而會傳來食用了有毒織紋螺引發的中毒事件,甚至死亡。如2004 年前往東沙島捕魚的漁民,因誤食有毒金絲織紋螺(Plicarcularia glans)而中毒。加上織紋螺的外型及殼色多變,除了是一般辨識上的困難,同時也造成物種在進行毒性研究時的混淆。
東沙內潟湖的黑頂織紋螺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部分個體的外殼上,會有水螅蟲群體共生而包覆整個織紋螺的外殼,讓織紋螺外觀像是穿上一袍羽毛衣。這些水螅是水螅蟲綱(Hydrozoa)刺胞水母科( Cytaeididae)刺胞水母 Cytaeis 的成員,這一群生物雖然被稱為水母,但是他們是具有固著生活的水螅蟲綱的生物,目前有關這種稱為刺胞水母的水螅蟲和螺共生的研究相當少,只有印尼和日本鹿兒島(Cytaeis sp.)、印尼的蘇拉維西北部(Cytaeis capitata)有被紀錄過。
![]() |
長水媳蟲在殼上的黑頂織紋螺 |
![]() |
順著織紋螺殼表網狀紋路附著生長的水螅體 |
在東沙潟湖這個殼表附著的水螅體群體,螅根 (hydrorhiza)順著織紋螺殼表的網狀紋路附著生長,表面有一層表皮。圓筒狀的水螅體大小約1 mm,寬約0.2 mm,頂端有十支觸手。水螅體基部會分化出梨型的繁殖體(gonophore),繁殖體將會發育出會自由游泳的水母體,有些繁殖體可以發現有未成熟的水母體。
![]() |
每個水螅體有十支觸手 |
![]() |
水螅體基部有梨形的繁殖體 |
![]() |
水螅水母的生活史 |
刺胞水母的水螅蟲體每隻水螅蟲伸出小小的觸手,盡量的延展,希望能抓到每個流過身邊的浮游動物。當織紋螺潛到沙下時,水螅就會伸長身體讓觸手伸出底質,或者改在沙間挑拾底質間的有機顆粒為食,有的還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綠光是不是因為共生藻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黑頂織紋螺小檔案
腹足綱Gastropoda
新腹足目Neogasropoda
織紋螺科Nassariidae
新腹足目Neogasropoda
織紋螺科Nassariidae
學 名:Nassarius albescens (Dunker, 1846)
中 文 名:黑頂織紋螺
中文俗名:
型態特徵:屬小型貝殼,殼體呈卵圓形,殼長約可達2公分。螺塔高,縫合線呈淺溝狀,體螺層膨大。層面上有螺旋肋和斜向的縱肋,兩者相互交織而形成顆粒狀突起。殼表乳白色,殼頂部呈紫色或藍灰色。殼口近四方形、瓷白色,外唇厚,內面具肋紋,軸唇滑層發達,其上具有許多褶襞,後方有一枚齒突,口蓋角質。
分佈現況:印度─西太平洋。台灣分佈於臺北縣貢寮鄉蚊子坑、東北角、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小琉球、澎湖北部海域、綠島、南沙太平島、東沙島。
棲所及特性:棲息於珊瑚礁海域潮間帶至淺海的沙底。屬腐食性貝類,主要以海底的魚類或動物屍體為食。
![]() |
黑頂織紋螺 |